【评析】
这一则将两种不同的心志状态放在一起讨论,而且这两种心志易于混淆,即志向高远与心大气满。志向要高远,目标要可行,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。没有高远的志向就会流于世俗,没有大作为。但过于远大的目标即心大气满,又会使人心浮气燥,不愿从小事做起,结果一事无成。道理其实很简单,可以归入人生常理,但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,这也是很多人一事无成的原因。作者告诉人们,一方面要有高远的志向,另一方面又不要心浮气傲,心气过浮则流于无所事事。前者是精神层面的寄托,凭借高远志向,才能成就大业,后者是具体层面的选择,人毕竟还要考量自己的能力,从具体事情做起,踏实肯干,才会有所成就。
第三一则
贫贱非辱,贫贱而谄求于人为辱];富贵非荣,富贵而利济于世为荣]。讲大经纶],只是实实落落;有真学问,决不怪怪奇奇。
]谄:奉承,献媚。
]利济于世:泛指有益于世。比喻有益于世,造福于世。
]经纶:汉朝以前的人以蚕丝为材料,编制为丝织品,用以写字。整理蚕丝为经,编织为纶,统称经纶。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。
家境贫寒地位低贱并不是耻辱,贫贱却靠奉承和献媚去求别人才是耻辱;家境富裕身份高贵并不是荣耀,富贵的同时能造福于社会才是荣耀。讲求治理国家的大学问的人,一直都踏实认真;拥有真正的学问的人,一定不会做奇怪不合常理的事。
【评析】
这些格言都是在讲人生道理,如何培育完善的自我,如何为人处世,因此不免重复。这一则所讲的道理前面已经讲过,只不过换了个方式。这里讲处贫和处富的问题。贫贱并不是耻辱,投人门下献媚投谄才是耻辱。改变人生,追求富裕是人之常情,但耻辱之事不可做,一做便浑身俗气,无可救药。富贵,人之所欲,但富贵之后呢?夸耀、仗势为非、侈靡享乐没有意义,唯有济世之心,行其善道,用现在的话说是社会责任感,才会真正提升财富的价值。后面讲做事务实,做学问平正的道理。做大事的人,不要空谈,实实在在做事,才是可贵的。真正的学问是平实正大,决不会做超出社会常识、有意以奇怪吸人眼球的事,因为那往往不是真学问。这些道理的背后是儒学特别是理学思想影响的结果,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思想的价值并不在于有多么高深,而在于如何影响社会。由宋元以至明清,儒学思想经历了长期的发展,并且向民间广泛传播,本书的很多内容正是在传播儒学思想。中国古代社会通过乡约、家规、祖训、善书以及格言加强了思想的传播,从而将思想深入民间社会,本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第三二则
古人比父子为桥梓],比兄弟为花萼],比朋友为芝兰],敦伦者],当即物穷理也];今人称诸生曰秀才],称贡生曰明经],称举人曰孝廉],为士者,当顾名思义也。
]桥梓:又作“乔梓”。用来比喻父子关系。乔、梓,均为木名。乔,即乔木,是一种木本植物,它成长得高大挺拔,主干直立、分枝繁盛。梓,是一种枝干相对矮小而轻软的落叶乔木。《尚书·大传·梓材》:“伯禽与康叔见周公,三见而三答之。康叔有骇色,谓伯禽曰:‘有商子者,贤人也。与子见之。’乃见商子而问焉。商子曰:‘南山之阳有木焉,名桥,二三子往观之。’见桥实高高然而上,反以告商子。商子曰:‘桥者,父道也。南山之阴有木焉,名曰梓,二三子复往观焉。’见梓实晋晋然而循,反以告商子。商子曰:‘梓者,子道也。’”
]花萼:花的组成部分之一,由若干萼片组成,包在花瓣外面,花开时托着花冠。简称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