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之患,最不可为者,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。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,则恐至于不可救;起而强为之,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,而不吾信。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,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,以求成大功。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,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。天下治平,无故而发大难之端。吾发之,吾能收之,然后有辞于天下(10)。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(11),使他人任其责(12),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。
【注释】 为:治理、消除。治平:太平安宁。不为之所:不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。所,措施。狃(niǔ):因袭、习惯。不吾信:即“不信吾”,不相信我。出身:挺身而出。犯:顶着、冒着。期(jī)月:一个月。指短时间内。苟:仅仅,只。端:开端。(10)辞:说辞、理由。(11)循循焉:缓缓的样子。去:离开、逃避。(12)任其责:承担他的职责。
昔者晁错尽忠为汉,谋弱山东之诸侯。山东诸侯并起,以诛错为名,天子不之察,以错为之说。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,不知错有以取之也。
【注释】 晁错:西汉政治家、文学家。文帝时,任太常掌故;景帝时,任御史大夫。主张重农贵粟,力倡削弱诸侯,更定法令,招致王侯权贵忌恨。后吴、楚等七国以“讨晁错以清君侧”为名,发动叛乱。景帝听从袁盎之计,将其腰斩于东市。谋弱:谋划削弱。山东:指崤山以东。为之说:(把晁错杀了来)向诸侯解释。
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昔禹之治水,凿龙门,决大河,而放之海。方其功之未成也,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。惟能前知其当然,事至不惧,而徐为之所,是以得至于成功。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,其为变岂足怪哉?错不于此时捐其身,为天下当大难之冲,而制吴、楚之命;乃为自全之计,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。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?己欲求其名,安所逃其患?以自将之至危,与居守之至安,己为难首(10),择其至安,而遗天子以其至危,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。当此之时,虽无袁盎(11),错亦不免于祸。何者?己欲居守,而使人主自将,以情而言,天子固已难之矣,而重违其议(12),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。使吴、楚反,错以身任其危,日夜淬砺(13),东向而待之,使不至于累其君(14),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。虽有百袁盎(15),可得而间哉(16)?
【注释】 禹之治水:传说三皇五帝时期,黄河泛滥,大禹受命治水,对洪水进行疏导,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,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前后经历十三年,耗尽心血与体力,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。溃冒冲突:指洪水决堤、漫堤。骤削:突然夺去。捐其身: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。当大难之冲:抵挡大难的先锋。自全:自我保全。自将:亲自带兵出征。安所:怎能、哪能。至:非常、十分。(10)难首: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。(11)袁盎:西汉大臣,吴、楚七国叛乱,素与晁错不和的袁盎奏请汉景帝斩晁错以平众怒。(12)重违其议:难于违反其意(而勉强服从)。(13)淬砺:淬火和磨砺以使刀剑坚利,比喻刻苦磨炼,冲锋陷阵,发愤图强。(14)累:牵累、拖累。(15)百袁盎:一百个袁盎。(16)间:离间。
嗟夫!世之君子,欲求非常之功,则无务为自全之计。使错自将而讨吴、楚,未必无功。惟其欲自固其身,而天子不悦,奸臣得以乘其隙。错之所以自全者,乃其所以自祸欤!
【注释】 无务为自全之计:不要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。自祸:自己给自己招来祸患。
【点评】 晁错是历史上的争议人物,曾提出“削藩”建议,后被汉景帝所杀。人们多认为晁错为主而死,比较可惜。苏轼在这篇文章里,对他进行翻案,以独特的视角,分析了晁错受祸原因,提出了仁人君子、豪杰之士应“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”的主张。作者之所以这样写,也是有感而发,他生活的时代,治平已久,文恬武嬉,积贫积弱,需要英雄人物和明君相互协作配合。全篇文章由虚而实,由实而气势滔滔,由气势滔滔而渐渐平缓,把舒缓与紧凑有机地融为一体。最后,文章的气势渐渐平缓,指出临危而逃是晁错取祸的原因,从而增重了题旨的作用。文章最出色的特点是,缓缓引入观点,不急不躁,水到渠成,待到所有论据都集中之后,论点自然而然地得出。正如南宋吕祖谦所说:“此篇前面引人事说景帝虽为治平,有七国之变。此篇体制好,大概作文要渐渐引人来。”金圣叹《天下才子必读书》也说:“此是先生破尽身见,独存义勇,而乃抒为妙文。后贤且只学其刀刀见血。”正是苏轼此文的优点所在。
上梅直讲书 苏轼
轼每读《诗》至《鸱鸮》,读《书》至《君奭》,常窃悲周公之不遇。及观史,见孔子厄于陈、蔡之间,而弦歌之声不绝;颜渊、仲由之徒,相与问答。夫子曰: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,吾道非耶(10)?吾何为于此?”颜渊曰:“夫子之道至大,故天下莫能容;虽然,不容何病(11)?不容然后见君子(12)。”夫子油然而笑曰(13):“回!使尔多财,吾为尔宰(14)。”夫天下虽不能容,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(15)。乃今知周公之富贵,有不如夫子之贫贱。夫以召公之贤(16),以管、蔡之亲(17),而不知其心,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?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,皆天下之贤才,则亦足以乐乎此矣!
【注释】 梅直讲:即梅尧臣,字圣俞,曾任国子监直讲(辅佐博士的一种官职)。《诗》:指诗经。《鸱鸮》:《诗经·幽风》的一篇。全诗四章,每章五句。诗中描写大鸟在鸱鸮抓去它的小鸟之后,为了防御外来的再次侵害,不怕辛劳保护自己的小鸟。《书》:指尚书。《君奭(shì)》:《尚书·周书》篇名。周公摄政之时,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居摄称王,引起争议。周公为了争取到召公的支持,推陈心志,作了这篇说辞。周公:姓姬名旦,周文王四子、武王之弟,辅佐武王东伐纣王,并制作礼乐,被尊为“元圣”和儒学先驱。不遇:不得志。孔子厄于陈、蔡之间:孔子及其弟子从陈国到蔡国的途中被围困,断绝粮食。弦歌之声: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。出自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。”颜渊:名回,字子渊。仲由:字季路。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。相与:相互参与。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: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,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。(10)吾道非耶:我坚持的道路不正确吗?(11)病:担心、担忧。(12)见君子:看得出你是君子。(13)油然:自然而然的样子。(14)宰:管家、总管。(15)自足:自我满足。(16)召公:又作“邵公”、“召康公”、“太保召公”。辅助周武王灭商,当政期间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,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,备受爱戴。(17)管、蔡之亲:管、蔡,即管叔鲜、蔡叔度,是周文王之子、武王之弟。武王死后,年幼的成王继位,周公掌握国家大权。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的作为不利于成王,扶持武庚起兵叛乱。周公旦按成王旨意征伐叛军,诛斩武庚,杀死管叔而流放蔡叔。
轼七八岁时,始知读书。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,其为人如古孟轲、韩愈之徒;而又有梅公者,从之游,而与之上下其议论。其后益壮,始能读其文词,想见其为人。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。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,求升斗之禄,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。来京师逾年,未尝窥其门。今年春,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,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(10)。轼不自意获在第二(11)。既而闻之,执事爱其文,以为有孟轲之风,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,是以在此(12)。非左右为之先容(13),非亲旧为之请属(14),而向之十余年间(15),闻其名而不得见者,一朝为知己。退而思之,人不可以苟富贵(16),亦不可以徒贫贱,有大贤焉而为其徒,则亦足恃矣(17)!苟其侥一时之幸,从车骑数十人(18),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,亦何以易此乐也!
【注释】 欧阳公:欧阳修。之徒:一类人。上下其议论:共同议论文章。益壮:日益成长,逐渐长大。自乐其乐: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。对偶声律:指诗赋骈文。升斗之禄:微薄的俸禄。升斗,容量单位。十合为升,十升为斗。度:猜度、估量。窥其门:窥探,指登门拜访。(10)实:真的。(11)自意:自料,自认为。(12)是以在此:因此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。(13)先容:先替我推荐。(14)请属:请求嘱托。(15)向:从前、以前。(16)苟:苟且。(17)恃:依赖、仗着。指自负。(18)车骑:成队的车马。
《传》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”,盖“优哉游哉,可以卒岁”。执事名满天下,而位不过五品,其容色温然而不怒,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。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。轼愿与闻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