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是一般的部落,遭到如此重创,在历史舞台上的戏基本上就算
如果是一般的部落,遭到如此重创,在历史舞台上的戏基本上就算唱完了。可拓跋部不是一般的部落。他们在常年的迁徙和游牧中强化了内部凝聚力,如今即便亡国了相互之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,一心谋划着复国。同时,他们要感谢动荡的年代。乱世中隐藏着大把的机会。
383年,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惨败。被它征服的北方各族纷纷复国。386年,散落的拓跋部落一致推举什翼犍的嫡孙、16岁的拓跋珪为代王,正式复国。拓跋珪移居盛乐,不久改国号为“魏”。为了与三国时的曹魏相区别,历史上将拓跋珪建立的魏国称为“北魏”。拓跋珪就是北魏的道武帝。
拓跋珪称魏王后,陆续击败周围部落,兼并刘卫辰等匈奴部落(刘卫辰的儿子刘勃勃逃脱拓跋人的追杀,后来改名赫连勃勃,建立了夏国),势力日益强大。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是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。拓跋珪和后燕皇帝慕容垂有亲戚关系。他的爷爷什翼犍曾向前燕的慕容皝求婚,迎娶了慕容皝的妹妹。按照辈分来排,拓拔珪是慕容垂的外甥。北魏起初也向后燕称臣,作为后燕的附庸。慕容垂很关照什翼犍这个小外甥,客观上他也需要在北方有个盟友安定边境,牵制其他部落。所以,北魏和后燕很快进入了蜜月时期。拓跋珪得以全心全意在北方作战,有的时候兵力不够还向舅舅慕容垂求援。慕容垂也很爽快地出兵相助。
但是拓跋珪并不甘心做后燕的附庸,所以当慕容垂封他做西单于、上谷王时,他就不肯接受。又过了两年,他的羽毛更加丰满,对燕的态度更有变化。388年,拓跋珪派堂弟拓跋仪出使后燕首都中山。慕容垂问他,魏王为什么不亲自前来朝贺?拓跋仪回答说,北魏和后燕的先世都是晋朝臣子,两国应该世代结为兄弟,委婉地提出了地位平等的主张。一心荡平天下的慕容垂对此很不快。而拓跋珪等人看到“燕主衰老(慕容垂63岁了),太子暗弱”,判断后燕强盛不了多久。北魏暗暗有了兼并后燕之心。
后燕不久发动了灭亡西燕的战役。西燕向拓跋珪求援,拓跋珪出兵援助。西燕灭亡得太快,北魏军队没有赶上与后燕兵交锋。但如此一来,北魏和后燕已经处于敌对状态了。慕容垂灭掉西燕后,下定决心要远征北魏。395年,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宝为主帅,率领后燕主力大举进攻北魏。拓跋珪避其锋芒,坚壁清野,带着军队和百姓隐藏在黄河南岸河套地区。害得慕容宝在黄河以北游荡了几个月,硬是找不到敌人战斗。初冬很快就到了,慕容宝失去了战斗意志,又风闻父皇慕容垂在后方病危,仓促决定撤退。为了防止北魏军队追击,慕容宝撤退前留了一手。他烧毁了黄河上的所有渡船,以为这样北魏就无法追击了。不想,拓跋珪挑选了两万精兵,亲自披挂上阵,踩着黄河的薄冰尾随而去。最后在一个冬天的早晨,北魏追兵在参合陂包围了还在睡梦中的后燕大军。一场决战变成了屠杀。慕容宝仅带少数人仓皇逃命。北魏大获全胜,仅战后俘虏的燕军就有四五万人。拓跋珪残忍地将这些俘虏全部活埋了。
这场战斗扭转了北魏和后燕的力量对比。慕容垂郁郁而终,拓跋珪趁热打铁,大口大口吞噬后燕的领土。396年,北魏占领了并州(今山西地区),并越过太行山进入冀州(今河北地区)。拓跋珪亲临阵前,魏军包围了中山城。后燕在生死关头,慕容家族却还在内讧。继位的慕容宝要求辽东龙城(今辽宁朝阳,是慕容鲜卑的老巢)的军队南下增援。不想龙城方面希望慕容宝早死,可以争夺帝位。最后无奈之下,慕容宝放弃中山,带领精干军队北逃。其实,中山城内的多数百姓都有亲友在参合陂被魏军杀害或者活埋,抵抗意志很强。他们在慕容宝逃跑后,又坚持抵抗了半年。后来因为弹尽粮绝,中山城被北魏攻克。这回,拓跋珪吸取教训,没有大开杀戒,还抓紧救死扶伤,收揽人心。
自此,后燕被截为两段。慕容宝北逃后,势力融入北燕。南边的后燕势力以困守邺城的慕容德为核心。慕容德在北魏的逼迫下,南逃山东,势力转化为南燕。后燕大部被北魏吞并。398年,拓跋珪称帝,定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,北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。
拓跋珪不仅建立了赫赫武功,在文治上也颇多建树。攻占并州后,拓跋珪仿照汉族政治制度建立台、省等官署,又在地方上设置刺史、太守等官。这些官职都由三个人同时担任,比如某州刺史同时有三人。一人是拓跋宗室,一人是鲜卑贵族,还有一个人是鲜卑平民或者汉族人。当时地方上治安不好,地方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抓强盗、保境安民。北魏规定有能力稳定一县的县令可以兼任两个县的县令,稳定两个县的县令兼任三个县的县令,如果能稳定三个县三年就直接升任太守。而能够治理多个郡的太守也可以照样兼任和提升,直接当刺史。由此可见,当时北魏的统治还不稳定,政权组织也很粗糙,保留着许多原始的习俗,但毕竟走出了质变的一步。
拓跋珪很重视生产,在立国不久就让拓跋仪组织屯田。占领华北大部后,拓跋珪强迫各族人民上百万人口迁移到平城。他们当中有的人“计口受田”,租种国有土地,做了国家的农奴;有的被分配到作坊从事手工业,为官府和贵族生产商品;有的被划定为“营户”,世世代代当兵(纯正的拓跋人口不多,北魏军队中有许多异族士兵);有的被赏赐给鲜卑贵族当奴婢。北魏规定鲜卑贵族可以拥有二百名奴婢,达官显贵们实际拥有的奴婢都数以千计。这些移民被称为“新民”,低人一等,甚至没有人身自由,情况比奴隶好不到哪里去。普通拓跋部落的人民理论上地位很高,有人身自由,可以从事各种职业,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从事单一职业:当兵打仗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战争中劫掠致富,不过多数人始终一贫如洗。他们在战斗间隙四处游荡,没有固定的职业,被称为“游手”。这部分人大约相当于拓跋部人口的三分之二。
以平城为核心的地区,过去就是拓跋部游牧的地区,如今成了北魏的根据地和政治中心。北魏着力经营这一地区,然后再辐射到四周去。他们把平城周围叫做“畿内”;环绕着畿内一千多里的地方,叫做“近畿”。这一地区以外的地区,分别叫做“方”和“维”,一共有四个方和四个维,组成了“八部”,由“八部大人”管理。这八部大人和之前拓跋部的部落酋长不同,不是民主推举的,而是由拓跋珪任命的,不负责领兵打仗,而是监督百姓耕种纳税。拓跋珪用征收的赋税的多少来考核八部大人。双方的关系已经完全不是部落内部大小酋长之间的关系,而是君臣关系了。
鲜卑贵族也接受了这种上下关系的变化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从国家的发展中获得了切实的好处。战争的不断胜利给他们带来无数战利品,分配了众多的奴婢。而定居农耕的收获远比游牧要轻松,收获也多。鲜卑贵族们对现状比较满意。可以这么说,拓跋珪用物质利益换取了鲜卑贵族们的政治权力,北魏膨胀发展的收益淹没了贵族们的失落感。
政权在不断稳固,北魏和汉族的关系也得到改善。不少汉族人或主动或被逼地进入北魏政权。拓跋珪曾问博士李先:“天下有什么好东西对人的神智有益?”李先说:“没有比书籍更好的了。”于是拓跋珪下令征集书籍,送到平城。自然,这些书籍都是讲授儒家学说和汉族政治的图书。华北的世族大家们也接受了新的统治者。为了给自己“投靠蛮夷”找个借口,同时也为了增强拓跋鲜卑统治中原的合法性,汉族读书人们经过“仔细研究”,发现鲜卑族拓跋部原来是黄帝后裔。根据他们的“研究成果”,黄帝娶妻嫘祖,生子昌意,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到北方。黄帝以土得王,而北方习俗将土称为“拓”,将后称为“跋”,所以黄帝的这一支后裔就以拓跋为姓了。这个说法很合拓跋贵族们的胃口,被他们欣然接受。既然大家都是黄帝后代,那么拓跋鲜卑统治中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。
拓跋珪创建了北魏王朝,文治武功都很了不得。但他有一个毛病:性格残暴。地位越高,拓跋珪就越不自信,老觉得有人觊觎皇位,于是更加残暴地镇压部下。堂兄弟拓跋遵、拓跋仪等人先后被推上了断头台,还有不少人被满门诛杀。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有谋反的真凭实据,多数人都是死于拓跋珪的猜疑。北魏朝廷人人自危。409年10月,拓跋珪猜疑贺夫人,准备杀掉她。贺夫人所生的儿子清河王拓跋绍惶恐不安,抢先动手,杀掉了拓跋珪。拓跋珪当时只有39岁。
在拓跋部之前的历史上,首领死后都引起了动荡。但是,拓跋珪被杀后,北魏并没有陷入之前的循环。这要归功于已经稳固下来的北魏政权。它已经迅速从类似部落联盟的阶段飞跃到封建政权阶段了。
拓跋珪死时,17岁的长子拓跋嗣正在外地。拓拔鲜卑有个陋习,就是皇子被挑选为继承人后,生母要自尽。拓跋珪要立拓跋嗣为太子,就逼其生母刘贵人自尽。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,日夜哀号。拓跋珪听了,要怒责他。拓跋嗣不得不逃出平城,流亡在外。拓跋绍杀了父皇后,平城的贵族们却不拥戴他。大家都希望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继位。于是,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支持下很顺利地杀入皇宫,砍死弟弟拓跋绍,于同年即位。拓跋嗣就是北魏明元帝,庙号太宗。
- 模拟芯片工程师岗位职责有哪些[图]
- 工作中与同事的思维高度不一致怎么办?[图]
- 货运代理的岗位职责是什么[图]
- PLC工程师岗位职责有哪些[图]
- 在公司里,该不该和同事成为好朋友?[图]
- 「职场规则」该不该和同事打听工资?[图]
- 离职补偿金你了解多少?[图]
- 如何顺利通过房产销售面试?你需要知道这些[图]
- 宝宝的指甲这么小,如何修剪?[图]
- 刚出生宝宝也有“月经”[图]